喜报!我院4项成果获第十四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

2024-08-12 未知

近日,中国林学会公布了第十四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由我院主持完成的“中华穿山甲种群生态学与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研究”和“湿地松等品种化利用与脂材兼用林精准培育技术”荣获二等奖;参与完成的“退化滨海湿地近自然恢复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一等奖、“植物油精深加工创制环保木器涂料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二等奖。

“中华穿山甲种群生态学与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研究”成果

成果针对我国极度濒危物种中华穿山甲的保护需求,系统梳理了穿山甲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从中发现穿山甲新种,揭示古气候和人类活动与穿山甲种群变化的关系;建立了首个穿山甲野外种群监测及评估方法,提出中华穿山甲发挥“生态系统工程师”的关键作用;系统解析了穿山甲的蚁食性适应机制,揭示穿山甲进化特征,为人工饲料的研发提供重要参考;明确了穿山甲不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构建穿山甲重要疾病的防控技术体系,建立86 只的全球最大穿山甲人工种群;摸清了穿山甲繁殖生理,建立优化和智慧管理体系,攻克穿山甲繁育难的技术难题。项目组在PNAS、NSR、NC等期刊发表论文48篇,累积被引1132次,入选ESI高被引和热点论文2篇。授权(申请)发明专利 9 项,制定技术标准 2 项。通过技术的应用,一度认为“功能性灭绝”的中华穿山甲在我国南方多省市再次被发现,首次获得了马来穿山甲在我国云南省野外分布的影像证据,研究活动被人民日报、中新社等媒体广泛报道,网页点击量超 2 亿次,推动了“国家林草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穿山甲保护研究国家长期科研基地”的成立,为穿山甲的系统保护开启新篇章。

图 1“中华穿山甲种群生态学与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研究”研发路线

图 2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监测技术取得良好效果

图 3 中华穿山甲人工繁育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湿地松等品种化利用与脂材兼用林精准培育技术”成果

成果主要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针对湿地松、火炬松等国外松林分存在的生产力分化大、良种潜力发挥不完全、地力衰退严重、林产品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开展攻关,突破了区域性高产良种评选与超优品系的品种化繁育技术,揭示了湿地松等速生家系、无性系高产脂个体的生理代谢与分子机制,评选出脂材兼用的广适性良种,通过遗传控制将产量提高到行业标准的1.5倍以上;创建了脂材兼用林地力维持与高效培育技术,编制了地位指数表,构建良种与立地选择、减施增效培育措施匹配的经营模式,将蓄积量与产脂量在良种基础上进一步提高15%、20.3%以上;构建了松脂高效采收与利用技术,研发湿加松松香改性技术,松脂采收效率提高2-3倍,松脂附加值提高1倍以上。获得湿加松国家级良种1个;授权发明专利7件;发表学术论文35篇,其中SCI收录12篇。在广东、江西、湖南、安徽等地采用“顶层统一设计、多省份一体化推进”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及“企业+基地+种植户”的运作模式,依托国家创新联盟等平台,积极推进“林苗一体化”、“林脂一体化”基地建设。相关技术在台山市红岭种子园等良种基地及省内外多家林业企业、国有林场得到广泛的推广示范,效益显著,实现为国储材、为民生财。

图4. 低强度(20%割面率)低频(7天1次)采脂模式下的产量与松脂特性

图5. 育苗基地、脂材兼用林、林脂一体化基地建设

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是经科学技术部批准的我国林业行业最高水平科技奖项,用以表彰和奖励在林业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近年来,我院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培育工作,推动发展科研团队和重大科技成果培育项目,旨在着力催生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截至目前,我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梁希林业科技奖16项,获奖成果涵盖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经济等多个领域,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科办)